“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前不久,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习近平主席引用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名句,希望议员们登高望远,继续推动中英关系发展。
事实上,引用当地作家的作品或名言,已经成为习近平出访时的“标配”。而对当地文化的熟稔,既展示了一个底蕴丰富的大国领导人形象,也拉近了他与往访国人民之间的距离。
以作家作品致敬文化
“想到了莎士比亚、拜伦、雪莱、萧伯纳,想到了培根、克伦威尔、丘吉尔,想到了托马斯·莫尔、约翰·洛克、亚当·斯密、达尔文、阿诺德·汤因比、李约瑟,想到了《双城记》《雾都孤儿》《简·爱》《鲁滨逊漂流记》,想到了福尔摩斯,当然还有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伦敦,谈到对英国的印象,习近平一口气说出了这些作家和作品的名字。
每到一国,习近平都以这种方式向该国的历史和文化致敬。而这些作品,也对习近平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他列举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政治家、哲学家以及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法国作家的名字。
而在印度,习近平则回忆起,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诗集他都读过,并对许多诗句记忆犹新,认为这些作品给了自己很深的人生启迪。
在俄罗斯,习近平直言,年轻时就读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习近平对作家的热爱,不只体现在演讲中。
因为对写出《老人与海》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印象深刻,两次出访古巴时,习近平第一次专程去了海明威写这部作品的栈桥边,第二次去了海明威常去的酒吧,并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
以名句传递共同价值
“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去年出访巴西时,习近平引用68岁的巴西国宝级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名言,表达对金砖国家友好合作的期待。
在演讲、谈话或者接受采访时引用当地名言,已成为习近平外交中另一个鲜明的特色。而对当地名言、谚语甚至作品中特色人物的信手拈来,也使其增色不少。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习近平谈到,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认为这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通过引用歌德小说《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形容被一些人误解的中国。
“兄弟之道是团结同心。”在接受阿根廷媒体采访时,习近平引用了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中的话,总结中阿之间的良好关系。这部史诗在当地家喻户晓,在阿根廷学者看来,引用这部诗作体现了习近平对拉美文明和阿根廷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
本报记者整理发现,习近平引用最多的是体现两国交往之道和两国友谊的名言。在韩国,他引用了韩国古代诗人许筠写下的“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的诗句;在墨西哥,他引用该国前总统贝尼托华雷斯的话,“无论人与人还是国与国之间,尊重他人权利才能带来和平”;在古巴,他引用该国民族英雄何塞·马蒂所说,“团结是全世界的语言”。
历史是习近平引用的另一个重点。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习近平引用这句名言,表达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的信心。
在哈萨克斯坦,他引用当地诗人、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的名言:“世界有如海洋,时代有如劲风,前浪如兄长,后浪是兄弟,风拥后浪推前浪,亘古及今皆如此。”
习近平还爱引用作家对中国的评价,展现中国的特有魅力。“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正如他所引用的泰戈尔这句话,习近平带着雄厚的中国文化,向世界表达着这个东方大国的期待与诚意。
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