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藏学家、民族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尧,于2015年12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月9日上午,王尧先生追思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举行,追思会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佛教协会、人民大学国学院、陕西师大国外藏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北京、上海、四川、陕西等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追思和缅怀王尧先生。
多项开创性工作影响很大
王尧是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首批藏学家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从南京大学被抽调转学到筹建中的中央民族学院,追随有“中国藏学之父”之称的于道泉先生学习藏语文。据介绍,这批年轻人从各地奉调来到北京学习藏语文是因为现实的需要;因此,他们的课堂是广阔的雪域,并以藏族僧俗百姓为师。“文革”前十余年间,王尧有许多时间在西藏等地考察、学习,并参与西藏政教事务相关活动,追随贡嘎活佛等优秀藏族学者,练就出色的藏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对藏族文化有深刻了解,与藏族人民结下深厚友谊。
王尧于“文革”后招收的“大弟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庆英说,先生为藏学奉献一生,他的多项开创性工作对后来人影响很大。
王尧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探索古代藏文发展脉络,研究吐蕃时期的敦煌写卷、金石铭刻、简牍文字,并触及藏族民间文学、古藏文文献的整理和译释、汉藏文化的双向交流轨迹、藏传佛教和汉藏佛典比勘等。他曾翻译西藏古典作品、哲理诗《萨迦格言》,在《人民日报》文艺版连载两个多月,后又结集出版,让内地读者了解到藏文韵文经典著作的魅力。
与海内外同行结下深厚友谊
王尧致力于向国际藏学同道介绍西藏民间文化,亦积极推动国际藏学研究和藏文化交流,被誉为“国际藏学和中国藏学之间的沟通桥梁”。
1981年,他第一次去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纪念世界藏学之父乔玛的国际藏学讨论会,次年经国际藏学巨匠、匈牙利学者乌瑞先生推荐,前往担任维也纳大学客座教授。当时,他是少有的、活跃于国际藏学舞台的中国代表。
凭借出色的藏语文能力和对藏族历史、宗教的深刻了解,王尧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还利用难得的机会往来于欧美各藏学研究重镇,以其博学睿智赢得海外藏学家的尊重,结下深厚友谊,他对国际藏学研究现状和动态也有了全面、清晰的了解。
此后,不少西方藏学大家通过王尧介绍来到中国,与中国藏学家进行交流合作,他自己收集大量西方藏学研究优秀成果,把它们及时介绍给国内学术同行。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主编的《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曾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获益最多的藏学刊物,其最重要的3部学术著作《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录》和《吐蕃简牍综录》也于上世纪80年代问世。
31年前投师王尧门下的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所教授沈卫荣说,当下中国藏学与国际藏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司空见惯,然而这番格局与王老师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功德不可磨灭。
王尧也是连结两岸藏学界交往的开拓者。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受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邀请赴美传授藏学,而后赴台教学、出书。听闻王尧辞世,星云大师十分悲痛。
北京光中文教馆执行长宽慧法师受星云大师之托,于12月23日一早专门到八宝山告别仪式现场致意。“王尧教授对台湾佛教、藏学教育作出很大贡献。星云大师常感叹他有情有义,风趣可爱。”遵从星云大师嘱托,宽慧法师特向遗属表达感念。
中央西藏工作的见证人
王尧还是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历史见证人。由于熟习藏语文,王尧青年时期多次为十世班禅大师、阿沛·阿旺晋美等僧俗上层担任翻译,见证了毛泽东主席接见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三人共迎藏历木羊新年等历史事件,尤其与十世班禅结下不解之缘。陈庆英回忆说,十世班禅大师非常关心藏学研究,和王尧有较多交往,曾送给王尧照片,并在背面题字。
多年后,十一世班禅大师延续起这份情谊,曾不止一次与王尧见面、晤谈。听闻王尧病逝,大师发来唁电:“我与王尧先生有两世因缘,祈祷先生早登极乐。”
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