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1357年-1419年)法名罗桑札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祖师。主要活动在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清顺治帝、康熙帝分别册封了其教派的弟子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确立了达赖主前藏、班禅主后藏的管理体制,奠定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西藏的统治地位。
随着格鲁派与清廷的交往愈加紧密和其地位的不断上升,作为格鲁派创始人的宗喀巴大师也愈加成为清廷最为尊崇的藏传佛教祖师,其造像也逐渐风行于世。在清宫供奉的众多宗喀巴造像中,有四尊特别引人注目,它们风格相同,大小相类,制造年代亦很接近。除一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外,其余三尊都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四尊宗喀巴造像代表了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跋涉万里朝觐乾隆帝的尊崇与礼敬,也表现了在其圆寂后乾隆帝对其的切切追思,可谓凝结着六世班禅大师与乾隆皇帝两人的深情厚谊。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月,六世班禅为祝贺乾隆帝七十寿诞,不远万里从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出发进京朝觐乾隆帝,次年七月抵达热河行宫,七月二十二日觐见乾隆帝并进呈大量贡礼,其中就有“三界法王宗喀巴佛像及金座”(如图)。而这正是两岸故宫所藏四尊宗喀巴造像中唯一在西藏制作、并由班禅带来热河行宫贡与乾隆帝的,可谓意义非凡。乾隆帝对这尊宗喀巴像十分重视,曾多次下旨命内务府造办处进行缮治。它也是四尊造像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尊,不仅像、座、背光完好无缺,连像前配套的两个挂灯亦得以保存,殊属难得。现陈列在故宫博物院颐和轩。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初二日,六世班禅因病于在京驻锡地黄寺圆寂,享年42岁。但六世班禅的此次万里东行对清廷的影响却并未随着他的圆寂而画上句号。例如他所带来的紫金造像合金配方就对清宫佛造像传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紫金指的是源于尼泊尔的一种造像用特殊铜合金。在班禅东来前,清宫造办处的佛像制作大多使用内地常见的红铜或黄铜,而未见这种源于异域的特殊合金。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六世班禅在京圆寂后,乾隆帝曾遣人向随同班禅来京的仲巴呼图克图活佛请取紫金配方,然后根据其提供的配方多次试制,最后得出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合金配比。自此,清宫造紫金佛像数量便日渐丰富。本文所讲四尊佛像中的两尊即为此种材质。这两尊紫金材质的宗喀巴像均藏于故宫博物院。梵华楼所藏紫金宗喀巴像背光后刻有汉满蒙藏四体铭文,从中可知这尊像是在六世班禅大师圆寂后的第二年,由造办处按照仲巴活佛所提供并经乾隆帝第一次改造后的配方制作。中正殿的紫金宗喀巴像背光上虽无题记,但它大小与梵华楼宗喀巴像相仿,材质亦相同,应与梵华楼像制作年代相距不远。两尊紫金宗喀巴像均面部泥金,背光上嵌件保存程度较好,背光从上到下镶嵌珍珠、青金石、绿松石、红珊瑚等宝石,装饰奢华精美。
四尊宗喀巴像中还有一尊由清宫造办处以纯金仿制铸造,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制作风格与北京故宫所存三尊可谓同出一源,从其背光后四体铭文可知,其与梵华楼紫金宗喀巴像为同年制造,亦是仿作原本。这尊像后来一直留在热河行宫供奉,1949年随众多南迁文物一起到了台湾。
两岸故宫所藏四尊宗喀巴像表现了清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长期以来的友好往来和密切交流互动。而四尊造像分隔两岸的多舛命运也令人感到世事变迁的无常和纷繁。让我们共同期待分隔海峡两岸的四尊宗喀巴像能够早日结束半个多世纪的别离而最终重聚在一起。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宫廷部)
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