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万千(1942年11月—2022年6月),字无极。河北省三河市黄土庄镇小河沿村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
生前曾为中国老年教育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河北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京东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三河市老年大学副校长兼书法讲师。三河市非遗专家组组长,三河市非遗协会顾问。
1958年,孙万千刚满16岁就参加了工作。先当教师后参军入伍。复员后,在三河县文化馆做群文工作。后来从政,在灵山人民公社任秘书,后调到三河县信访办公室任主任。
1990年后,任首任三河县文化体育局局长。
2002年退休后,任三河市老年大学副校长兼书法讲师。
孙万千爱好广泛,擅书法,爱文学,喜音乐。其书法从唐楷入手,渐追二王、米黄和颠张醉素,并吸收借鉴现代书家和姊妹艺术之精华,融入其书法创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书作既有传统功力,又具现代风格。字体清丽俊秀,布局跌岩有序,流畅飘逸,雅俗共赏。尤以行草见长。其作品几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多次在《人民日报》、《文化月刊》等报刊发表。曾荣获1994年纪念朱德元帅诞辰108周年书法大赛一等奖;1997国家文化部、《人民日报》社和中国报业集团协会分别举办的“迎香港回归祖国书画大赛”优秀奖和特别奖。其作品先后赴巴西、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其中一幅作品于1992年12月11日被《巴西侨报》登载。部分作品被收入《中国书法家美术家综合全书》、《中华老人诗文书画作品集》、《燕赵翰墨情》等专业书籍中。1997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孙万千书法作品集》。
笔翰之余,孙万千还勤于笔耕,爱好文学和诗词。出版有散文集《漫话灵山》、《我心中的泃河》和长篇小说《彭公轶事》。散文《荷颂》于2006年8月1日被《中国老年报》刊载,并收录在《全国老少文学艺术精品选(第二卷)》一书。《廊坊赞》《细雨游漓江》《农家乐》等多篇诗词被《燕南诗词》《岳麓诗社》《廊坊日报》等报刊发表。2005年被“中华老少文学艺术大赛”组委会授予“中华文学艺术家”称号。
此外,孙万千还对曲艺、音乐有较深造诣。其创作的故事《在城乡大道上》、《栲山民兵斗寇记》,对口词《跟着领袖毛泽东》、《再谱新篇章》、快板书《临危不惧》、表演唱《新生事物好》等作品,先后被《河北日报》《廊坊文艺》《苍生文学》等报刊发表。歌曲《三河颂》《贫下中农肯登攀》被收入三河歌曲专辑。器乐演奏尤以笛子、二胡、手风琴为精。
重点讲述一下孙老在非遗传承与发展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采编《三河市非物质文化集锦》过程中,很多非遗传承人无奈地说:“村里的人都出去打工去啦,有些非遗项目技艺繁琐,经济回报周期长,没人愿意学习传承。等我们这一批老人一个一个走后,有些项目能否传下去都是个问题。”
孙老感觉到现代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同时现代化也使民族文化遭遇到以西方科学文化、工业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产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在这个潮流的冲击下,一些习俗传承空间改变,文化原有的功能消减,使得三河地方性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文化生存的空间日益狭窄,面临逐渐凋零、消失的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非遗文化内核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诸如错桥核雕、连年有余等传统技艺更是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老一代艺人相继去世,青年人外出打工,即使会跳也学艺不精,现代娱乐方式影响下年轻人不再愿意以这些来谋生。
虽然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精英采取种种措施,力图在传承和发展非遗项目过程中,坚守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核统一,但却很难根本改变社会功能空间的变迁而导致的社会代际自然传承的断裂。
总之,文化具有复合性,构成要素包括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四大类构,前三类属于精神要素,后一类属于物质要素。外显的事物可归于物质类,文化功能、文化符号、文化象征、社会规范等可归于精神类。非遗的传承在这里遇到了两难的困境:坚守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核统一,非遗将会有成为文化“化石”的危险;如果对市场妥协,仅留下非遗文化表征,那又将失去保护非遗的意义。让非遗躺在档案馆、音像资料室或者书本里,保留表征和内核统一,还是供后人欣赏、研究,还是迎合时代改造成,这就需要我们这代人做出抉择。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明的标志、记忆和载体,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是民族的核心构成。
如何丰富非遗文化表征、深挖其内核,促进彼此间相互间融合,是非遗传承的可行路径。具体而言,走出非遗传承的困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识别非遗传承路径中的文化要素及层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意识形态。文化有着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种属性。物质要素是外显的、浅层的,具有很强的外部环境适应性;精神要素是隐匿的、深层的,是文化恒久的积淀。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附着于同一文化形态中,两者受外部环境影响和渗透是不同步、不平衡的,且受外部环境影响有着深浅之分,往往是文化表征最先受到影响。因此,传承中应识别文化要素属性,充分考虑和彰显文化内核要素,回归促进文化整体繁荣的旨趣。
其次,非遗传承应坚持深挖文化内核和丰富文化表征相融合。非遗传承的困境源于传承认知的偏差,传承方式中注重文化表征丰富而忽略了文化的整体传承。非遗文化的传承有赖于政府的扶持,包括以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博物馆、资料记载等方式延续。如果传承不以迎合市场方式对文化表征呈现进行改造,就会难以存继,逐渐变成死的文化化石,如果进行改造则会改变原来面貌。所以,深挖文化内核,使文化传承者对非遗传承有着深层的文化感知,明白文化表征、文化内核作为整体所饱含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民族记忆,用融合的手段促进物质和精神的双向繁荣,非遗传承便有了坚实的文化积淀。
最后,非遗传承应是开放、面向未来的姿态。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非遗项目既应饱含民众生活方式的历史积淀,也需融入今天的生活现实,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感知文化内核,注重文化恒久发展,让非遗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就这样,在孙老的提议下,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多家非遗商户迅速结合起来,于2021年10月15日成立了“三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孙老在成立大会上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三河非遗协会成立大会 孙万千 孙万千与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非遗栏目总监李春雷
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文化产业规划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我来说两句